展覽及其他活動 > 展覽 > 中國木結構建築藝術 > 佛光寺東大殿
 
佛光寺東大殿
     
         
         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城東北三十二公里的佛光山腰。寺廟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(公元471-499年)。唐武宗於會昌五年(公元845年)滅佛,寺宇被毁,僅存六角形祖師塔一座。唐大中十一年(公元857年)重建東大殿,面闊七間,進深四間,單簷四阿布瓦屋頂。殿內佛壇供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,兩旁五百羅漢為明代所塑,各間皆有主佛像及供養菩薩等。  
         
          除東大殿外,文殊殿為金代所建,其餘山門、伽藍殿、萬善堂、香風花雨樓及廂房、窯洞等建築,均為明、清重建。寺內還有壁畫、石幢、墓塔、漢白玉雕像等。唐代是我國佛教發展的極盛時期,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國唐代佛教藝術的精華,佛光寺的建築是現存唯一的唐代最重要的建築實物。1961年,國務院公佈佛光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著名古建築專家梁思成1937年發表的關於佛光寺的論文,稱佛光寺有薈萃一寺的魏、齊、唐、宋四個孤例,並薈萃唐代建築、雕塑、書法、繪畫四種藝術於一堂,被稱為佛光寺四絕。  
         
          佛光寺東大殿坐落於寺廟中軸線東端的高臺之上,坐東面西,殿前有10米寬的平臺,殿後即是陡峭的山坡。大殿面寬七間(34米),進深四間八椽(17.66米)。正面當中五間設板門,兩側盡間為檻牆直欞窗,兩山及後壁為厚牆。大殿木結構屬於「殿堂式構架」,由柱網、鋪作(斗拱)層和屋頂梁架依次向上疊加而成。柱網由內外兩圈高度相同的柱子組成,再由闌額聯繫起來,形成內外相套的回字形平面。正、側面各柱的柱腳略向外撇,稱「側腳」;柱高度由明間向兩端依次升高,至角柱為最高,稱「生起」,這是唐宋時期建築的顯著特徵。  
         
          大殿內外柱頭及柱間均施斗拱,斗拱碩大,出跳亦多,稱之為「鋪作層」,其作用是增加木構架的整體性和穩定性。大殿柱頭斗拱七鋪作(出四跳),補間斗拱五鋪作,形式各異,隨位置不同而多達七種不同類型。大殿內有平闇(天花),梁架則以平闇為界分為兩部分,下面可看到的梁栿做成有弧線輸廓的「月梁」,月梁上置造型優美的駝峰、斗拱承托平棊枋和平闇;而位於平闇以上看不見的梁架,稱為「草架」,採用真材實料以滿足結構穩固,但構件加工則簡易略糙。  
         
          佛光寺東大殿臺基低平,立面每間近似方形,柱有明顯生起及側腳,各柱頭上直接承托碩大的斗拱,屋面舉勢圜和平緩,簷線起翹舒展以及屋頂一對造型遒勁的鴟尾,使人感到整個建築比例和諧,莊重古樸,穩健雄麗。整個大殿格調剛健偉壯,氣態雍容大度,顯示了唐代建築物可貴的內在力量和魅力。  
         
          佛光寺中另一著名建築文殊殿,面寬七間,進深四間,屋架結構特殊,在我國金代以前的古建築物中頗為罕見。殿內空間面積大,屋架前後兩槽都使用了橫跨三間的大內額,後槽在內額與內額之間用斜材傳遞負荷,構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頂;屋頂為單簷懸山式,簷下斗拱層層相迭,出挑多,斜拱寬大,猶如怒放的花朵,體現出遼金建築的特徵。  
rel_article
list 中國木構建築藝術館
list 南禪寺大殿
list 有關寺
list 佛宮寺釋迦塔─山西應縣木塔
list 關於塔
list 天津獨樂寺觀音閣
list 太和殿
list 木構建築及小品:概論
list 唐代建築:屋頂的藝術、斗栱和柱
list 中國木建築藝術
 
 
top_button
Nan Lian Garden